拍张照2000块,激光雷达“出场费”很贵
时间:2023-12-10 12:33:58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10095
就在前两天,激光雷达又一次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只是这次跟吵得很凶的“智能驾驶路线之争”无关。
一位蔚来ES6车主发微博表示自己的iPhone 15在拍摄激光雷达后出现了雪花斑点,前往苹果官方售后检查,被告知因为拍摄了激光雷达,摄像头的CMOS烧坏了。
博主认为是因为蔚来没有向车主提前告知拍摄激光雷达潜在的风险而导致自己损失了2000元,并要求蔚来给个说法。
蔚来的马麟随后在评论区回复:“很遗憾带来不好的体验,同时正在开会,争取尽快有个说法。”
到第二天,博主就表示此事已经得到妥善解决。
既然激光雷达能损坏摄像头已是既定事实,那不禁有个疑问:现如今在路上跑的智能化新能源车越来越多了,那车库里、道路上如此之多的摄像头还好吗?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了解一下激光雷达损坏摄像头的原理。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905nm和1550nm两种波长的车载激光雷达,都属于红外光,是相机CMOS传感器所能接收到的光线。
当激光束照射到CMOS传感器上,会使传感器的像素单元产生光电效应,生成电荷。如果生成的电荷过多,会使像素单元过载,甚至烧毁,从而对传感器造成损害。
国际激光显示协会表示:相机传感器通常比人眼更容易受到损坏,具体取决于激光源的光束方向、功率和距离。
这句话意味着激光雷达损坏相机传感器需具备光束方向、功率和距离三个条件。
首先是要有激光光束照射,众所周知,车载激光雷达是持续上下左右扫描,确定前方障碍物来开展工作的,因此聚焦在某一点的时间是一闪而过的,非常短暂。
其次是光束的功率,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激光产品被分为7个类别:1、1M、2、2M、3R、3B、4,等级越高,伤害性越大。
其中,CLASS 1和CLASS 1M同属于1类激光,功率在0.4mW以下,为保障人体安全,目前量产的车载激光雷达的安全等级均是CLASS 1,功率并不高。
最后一个需满足的条件就是距离。
在刚过去的11月份,智驾版问界M7在地库烧坏监控摄像头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地下车库摄像头的安装位置都比较低,且处于封闭的环境。
问界M7的激光雷达是装在车顶,离摄像头的距离较近,封闭空间或光线反射会导致雷达发射出的激光无法被均匀发散,能量会更加密集,一旦多次密集的照射到摄像头传感器上,便会损坏摄像头传感器。
蔚来车主的iPhone 15摄像头被损坏、CES展会记者相机被损这些案例都是满足了这些要素。
在开放道路上,监控摄像头一般是安装在距车载激光雷达较远的位置,而且室外开阔,激光发散的空间更广阔,本就功率不大的激光在经过消耗之后,危害会明显衰减。
说完了激光雷达损坏摄像机传感器的原理和三个必要条件,便能对前文的疑问有一个解答。
无论是上面分析到的,还是现实生活场景,激光雷达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对影像设备的传感器产生损害,就更别提危害人类了。
《激光产品人眼安全白皮书》曾提到过:“激光安全如果得不到严格控制,会给用户带来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车载激光雷达当然会被严格控制。
上面咱们讲到,目前车载激光雷达主要是905nm和1550nm两种波长的红外光,例如理想汽车所搭载的禾赛AT 128,采用的是波长为905nm的激光雷达;蔚来则是采用图达通猎鹰波长为1550nm的激光雷达。
人类的眼睛能看见的光线波长阈值为390nm-780nm,原理上讲,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波长光线会被人类眼球中的晶状体和角膜吸收,无法到达视网膜,也就是人类不可见的光束。
但由于905nm波长的激光和人类可见光峰值780nm比较接近,所以车载激光雷达在激光功率上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一位光学专业人士表示:“从原理上来讲,任何条件下的CLASS 1激光都不会使眼睛受到损害,CLASS 3及以上的激光在直视光束时会对眼睛造成危害。但在实际生活中,建议尽可能避免长时间注视车载激光雷达。”
除开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也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时代常听到的两个名词。那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是否和激光雷达一样具有安全隐患呢?
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发射功率很低的电磁波,据实验数据表明,人体持续8小时在60GHz毫米波的辐射影响下,都未出现眼部损伤,皮肤温度也仅上升了0.1-0.5度。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过毫米波雷达对相机传感器造成损害的事例。
超声波雷达就更不必说了,被广泛的用于医疗设备中,大家常见的B超就是采用超声波。
在这三种雷达中,毫米波雷达的成本是最低的,相对应的,其探测能力也是最有限的,毫米波雷达相比于超声波雷达,虽有探测视野更广、穿透性更强、受环境影响小等优势,但相比于激光雷达的高精度来说,毫米波雷达由于波长过长,探测精度有一定限制。
总体而言,激光雷达虽对人类的安全有一定程度损害,好在能够预防,但预防的前提是要有认知。
激光雷达虽早在2004年就首次在自动驾驶领域亮相,但却是近些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浪潮才兴起的,目前还属于前端高精技术,普罗大众对激光雷达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车企确实有必要将其潜在的威胁告知给消费者。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不要拿相机对着激光雷达拍”和“不要长时间注视激光雷达”便会成为大家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