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 > 正文

“未来教育”风向如何?这场砺校行动走进重庆一中:“未来教育家”纵论课程变

时间:2023-10-06 10:38:45  来源:华龙网  阅读量:842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该如何在变中求进,走向未来?

9月25日,在“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砺校行动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课程文化研讨会上,全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首批学员、教育名家大咖齐聚重庆一中,聚焦教师成长、课程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深度研讨,并针对各地教育创新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我们该创建一所怎样的学校?

——面向未来重新定义教育

时代纷繁发展,世界早已不是传统的彼此隔绝、各自为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开放包容、共生共融的世界,彼此开放、交流成了每一个人、每一个集体共同的需要。

“1931年,在救国图存的时代呼唤中,重庆市最早的现代公立学校应运而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形成了光荣的‘四·二一’革命传统……”没有文化背景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没有文化背景的学校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重庆一中党委书记唐宏宇带领大家参观了学校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四·二一广场、项家书院和图书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育人理念、教育特色、办学成就。“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学员一行在参观了重庆一中后,对学校的办学文化、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教育创新给予了高度肯定,对重庆一中取得的巨大发展表示赞赏。

未来学校是怎样的?未来教育家如何培养?研讨会现场,唐宏宇在致辞中表示,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家及教育家的培养工作。今天,有幸迎来了全国教育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大家带来了一次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也将为我们弘扬教育家精神、造就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构建高质量课程育人新生态提供更多的启迪和帮助,通过交流与合作,努力将“我”的经验变为“我们”的经验,实现经验的进阶和智慧的跃迁。在课程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我们也必然迎着以核心素养为课程航向的改革浪潮再次扬帆起航。

在此次活动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吕德雄基于“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砺校行动的背景和经验,多角度分析了“未来教育家”的发展和走向。吕德雄认为,教师要培养持续的学习能力,教学相长的背后是师生相长,“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可以为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提供机会。他指出,“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国强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该项目面向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100位长期坚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对基础教育有深刻理解,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有深厚的教育情怀、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并且取得卓越办学成果的杰出中小学校长,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一批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杰出人才。

指向“未来教育”的课程长啥样?

——课程基地建设助推多元培育模式变与革

课程是一个学校实现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长期以来,重庆一中致力于多元而丰富的课程文化生态场的构建。在学校课程生态场里,开发更多的课程,是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觉有效的路径。

“基地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教师发展为桥梁,辐射带动为担当,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为最终目的’的四位一体创新体系。”重庆一中政治教师欧阳以芮以《打造“大思政”课堂提升立德树人实效》为主题,从“党建+思政: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以系统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三个方面,对高中政治课程创新基地进行全面解读和汇报。据了解,重庆一中一直以来重视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致力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政治教研组师资雄厚,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等优秀师资。基地于2020年5月立项批准,到现在历时3年建设,其中核心成员16位。

进入新时代,伴随日益紧迫的科教强国和课程改革步伐,教育人在全面审视课程基地的教育使命和独特优势的同时,也要依靠课程基地更加聚焦对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实践动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育,为教育、科技、民族赢取未来而更加有效地服务。

成为未来教育家,要走的路有多远?

——扬“教育家精神”共促教育改革创新

未来教育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未来教育家不是一个头衔,而是一种学习和实践的模式,一种孜孜不倦追求心中理想教育的状态。

当天,全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首批学员代表依次畅谈了自己教育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课程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在重庆一中副校长卫晋丽看来,重庆一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的办学理念,通过阅读与人文、科技与创新、运动与健康等多维路径,致力于培养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激发学生成长的自觉。”卫晋丽通过一中多样的人才培养路径、门类丰富的创新课程,以事例并举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重庆一中“文化育校、课程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唐晓勇则以《跨学科视角下的教学变革(以《黄河颂》课程为例)》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所研所思。“关于跨学科,直观理解是一个水果拼盘,但从深层含义理解,则是融合,更像是一杯‘果汁’。”用一个形象直观的案例“热身”,紧接着,唐晓勇便切入正题,介绍了影响中学科学课课程实施的5个重要因素: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制度、课程结构的局限性、教师专业能力的匹配度、课程体系连续性和持续性、社会和文化观念。唐晓勇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儿童自然而然需要调动、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而,让学习和生活联结则是课程统整的驱动因素。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赵光义以“基于校本实践的学校课程与文化建设”为主题,从苏附课程建设的哲学遵循出发,表示课程建设需“看清趋势、预见未来”。并从“为什么”“怎么做”中分享了苏附课程建设的行动路径,“依托信息化课程基地,探索校本应用场景样态;依托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基地,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探索;依托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进行教师胜任力层级课程建设”。这些都是苏附立足校本实际建设的学校文化特色课程,赵光义以苏附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为例,阐述了苏附的课程建设成果,生动细致地讲述为在座嘉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启发。

如何更好的立德树人?如何更好的完成教育的时代答卷?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家书院副院长宋萑为整场活动作出点评总结,并围绕学校课程体系与课程领导力,结合时代背景和重要政策指引,讲解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宋萑从各位教师的分享中提炼精华,通过多种案例讲解,表示加强特色课程建设一定要做到“落地”,同时强调建设课程体系的核心:素养本位。并从课程领导方面中提出“少管多理”,学校行政和领导应履行好相应职能,迎来在座嘉宾的热烈掌声。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担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自觉以教育家为榜样,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执教的理想和追求。此次“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课程文化研讨会既是对未来教育的一次碰撞会、交流会,也是进一步深化学校建设、教育改革创新的推进会。相信经过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未来教育的合作推进,能在世界未来发展之变中赋予教育力量新内涵,构建前所未有的教育新生态!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头条新闻